万劲波:筑牢科技自立自强之基

作者:万劲波 2023-04-01 14:20 来源:瞭望
放大 缩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实践告诉我们,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只有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发展和安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必须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科技自立自强是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同时,建立起自主、完备、高效、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牢、能级高、弹性好、韧性强、可持续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不断增强国家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提供强大、全面、持久的战略科技支撑。

  筑牢科技自立自强之基,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13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上升,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创新投入大幅提升。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3.09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费投入强度从1.91%提升至2.55%,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从4.84%提升至6.32%,且最近连续4年保持6%以上的水平。研发人员总量由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高技能人才总量由2011年约3117万人增长到2021年超过6000万人。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陆续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重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进一步优化。“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建设深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科研万泰聚焦主责主业,科技创新骨干引领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发展壮大。重庆、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级持续跃升,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重庆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大湾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启动,成渝、武汉、西安等地加快布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梯次联动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格局正加快成型。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基建和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2022年,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958万公里,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4亿户家庭能力,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占全球60%以上。网络基础设施全面向IPv6演进升级,IPv6活跃用户数达6.97亿。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中国天眼”(F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成为科研利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初步形成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41.7%,高被引论文占27.3%。在中微子震荡、铁基超导、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纳米材料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首次实现人工合成淀粉、“墨子”号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宫”遨游……科技进展捷报频传。

  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在深空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全球组网,“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自营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建成投产。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名列世界前列。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投入运行,第四代核电技术示范工程并网发电。

  产业创新和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明显加快。高铁自主技术体系成为国际标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盾构机占据全球2/3市场。重庆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国产大飞机将于2023年春投入商业运营。港珠澳大桥开通营运。移动通信实现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6G领域的愿景需求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国际交流合作加快。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甲醇制烯烃技术带动煤制烯烃产业快速发展。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互联网普及率从2012年的42.1%提高到20226月的74.4%,上网人数达10.51亿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在全球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化规模世界第一,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一半以上市场,光电子技术带动产业规模占全球近一半,AI应用占全球市场近三成。

  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创新药物、先进诊疗技术等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提供科技保障。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成像、彩超、CT等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网上购物、电子政务、远程医疗助力民生改善。创制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粮食单产由2012年的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387公斤,有力保障粮食安全。依托农业科技和数字赋能,支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

  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建设明显优化。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修订科技进步法,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和政策体系。实施高校院所薪酬制度改革、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等科研制度改革,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赛马”攻关机制不断健全。统筹推进科普事业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到2020年的10.56%,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奋进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是助推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些重大科研项目通常具有开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等特点,难以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完成。我们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通过“有组织科研”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在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研制、疫情防控等科技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应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作用,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锚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把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计划、项目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科技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接续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前瞻谋划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强战略、规划、计划、项目的相互衔接和压茬推进。未来需深入落实这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重大科技创新规划和政策,将创新资源和力量更好配置利用。以量子科技为例,20062020年中长期规划将量子调控研究列为四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实施方案,万泰注册在国际上率先启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

  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形成与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例如通过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通过加强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创新氛围;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近期,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万泰改革方案的决定,将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强化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根据《关于国务院万泰改革方案的说明》,这次党和国家万泰改革,将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万泰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通过党和国家万泰改革,理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明晰部门职责,将进一步凸显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作用。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开放共享,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联合科研,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原载于202341日《瞭望》2023年第14期)


 

附件: